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中秋节是农历8月15日,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每年农历8月15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佳节,有吃月饼,饮桂花酒,吃桂花糕、吃大闸蟹,吃鸭,吃芋头等食俗的习惯。
中秋节有赏月,观潮、燃灯、猜灯谜、吃月饼、玩花灯等习俗。
中秋时节,随着气温逐渐转凉,万物也随着寒气而逐渐萧条,此时早晚温差大,最需要保养,应预防秋季感冒,特别注意水份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份的水果,避免激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并且多吃柔润性食物,滋肾润肺。
咱们来一起欣赏唐代诗人张九龄写的一首关于“中秋”的诗:《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说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法》中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中秋”一词最单出现在《周礼》。可见在起源上,“收获”与“月亮”便构成了“中秋节”的核心要素。但这一节日最初并不而定,汉代在立秋或中秋之日举行敬老、养老仪式,晋代也有中秋赏月之举,但不太普遍。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曰,《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中秋赏月之盛况可见一斑。中秋节成为重人节日,与科举考试也有着联系,我国自隋唐设立科举制以来,开科取士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髙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进行隆重的庆贺,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己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有不少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人多是围绕月亮展开的,使中秋节染上了一种神话的浪漫色彩。在人们 的想象中,月宫打巍峨的广寒宫,有美丽的嫦娥,还有可爰
的玉兔和神奇的桂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天上“人间”。
1、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最早记载丁战国末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而西汉的《淮南子》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相传远占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无法生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英雄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到西王母,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不料嫦娥却把药偷吃了,飞落到月亮上成了仙。后羿知道后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另一种说法,是嫦娥受到了后羿的弟子逢蒙的威胁,才服药飞升的。东汉张衡的《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但在民间,老百姓似乎更愿意接受“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歌咏,唐人李商隐曾有時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鲁迅先生在小说《奔月》中,则重写了这一古代神话,赋予了其现代意义。
2、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传 说月中广寒宫前有一株桂树,高达五百丈。汉朝有一位西河人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实现,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毛《蝶恋花》一词则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由于这个神话,月亮又被称为桂月、桂轮,月宫被称为桂窟、桂宫;,并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在有桂树的地方,中秋还有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250570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lvyouxia.net/zhishi/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