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与寺有什么区别(寺和庙的不同点)

  庙与寺的区别有供奉的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代表的文化不同、发源地不同。现在很多人提到“寺庙”都会想到他们都是可以烧香的地方,会想到很多香火味特别浓郁的寺院庙宇,但其实在很久之前二者并没有过多的关联,虽然现在提及“寺”与“庙”都会将二者放在一起来提及,但是其实要是进入到寺里或者庙里,就会发现其实二者的区别非常的大。

  寺和庙的不同点

  1、供奉的对象不同

  一开始的寺是指皇家行政机构,到了后面又多了一层含义就指佛教场所,当第一层的意思渐渐消失后,寺就成了佛教文化的专有名词,而佛教的寺里供奉的对象大多是尊严神威的佛。但是庙的供奉对象就要比寺的多得多,庙不仅是出现时间比寺早,在供奉对象的选择上庙就更加自由。庙不仅仅只供奉祖先,还会供奉鬼神,也会供奉对后世有着非凡影响力的圣贤,庙宇也有“太庙”、“宗祠庙”等。

  2、功能不同

  前面提到,寺一开始是给官员使用的,后面佛教文化流传到中国后,寺就开始成为僧人研习生活的地方,在寺里会有僧人打坐念经,也可以供奉香火,如灵隐寺就有非常多的和尚在寺里修行。有的地方也会有专门给女性修行,这类寺又被叫做“尼姑庵”。而庙就不一样,庙里很少会有僧人,或者说对比寺里的僧人庙里的就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庙里只有供奉的神像其他什么都没有。

  3、代表的文化不同

  在佛教文化流传到中国后,越来越多的佛教场所被称为寺,到了侯庙寺更是成为了佛教场所的代名词。而庙就不同,庙除了供奉祖先神明,还有就是古代皇帝死后的庙号。

  4、发源地不同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寺的发展经过了两个时期,从秦代开始是就指的是官员的居住办公场所,到了汉朝以后寺又多了一个佛教场所的含义,而庙,最早就是指供奉祖先神明的场所。二者从根源上就不相同,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寺里住和尚,庙里住鬼神”,虽然不一定会百分百的正确,但是依靠这个方法也可以分辨出大部分的“寺”和“庙”。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不难发现其实“寺”和“庙”在性质与功能上完全不同,寺在现在执行的是从传播佛教文化的作用,而庙的作用则是供奉祖先神明,供人祭祀的地方。

  虽然说现在很多人都会将“寺庙”放在一起谈论,但是二者的区别其实也很大,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地辨别出二者的分别。

  寺的由来

  中国人的骨子里似乎生来就带着一丝传统,也有很多人带着一丝“封建”,在遇见寺庙时都会下意识的进去拜拜,就算自己没有什么心愿想求。但与其说这种行为是“封建”,倒不如说中国人对于神佛的敬畏深深刻在了骨子里。

  现在提到寺庙,很多人就会想到南京的鸡鸣寺、苏州的寒山寺、河南的少林寺等等,每年樱花盛开的季节,南京的鸡鸣寺就会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很多人都会慕名去鸡鸣寺拜一拜,有的人是为了观赏樱花,也有的人是为去祈愿。但其实“寺”在千百年前的古代的含义并不是指佛寺,更加没有祈愿这种功能而且“寺的后面也没有“庙”,二者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性质完全不相同。

  关于“寺”解释,可以参考古籍《说文解字》里的注释,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寺”的意思的:“寺,廷也”。从这个解释的字面上来看,寺的意思其实不是指佛寺,而是指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寺是古代官员居住或者办公的地方,这种地方也是由当时候皇帝直接管辖着。

  到了后面,关于“寺”的解释又多了一个,在《汉书注》里,关于寺的注释是“凡府廷之所在,皆谓之寺。”我们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大理寺等地方,其实也不是指佛教场所。因为大理寺在当时是官员处理政务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熟知的狄仁杰和包青天等人,他们就是在大理寺里进行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他们的身份是朝廷官员,可见寺并不是只指佛教场所。

  再比如在西汉时期,当时的皇帝就将所有的官员进行了“三公九卿”的等级划分,“公”就代表的是“府”,三公之下又有九卿,九卿各自执行着自己的事务,而九卿的办公地点就跟着“寺”一字。其实在影视剧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所谓的“大理寺”等一系列的官员办公地点后面带着“寺”字,而这种说法也一直延续着。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改变的呢?或者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代官员的办公地点开始有神佛的身影?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一点,“寺”最初是指官员的办公地点,也就是说它属于皇家机构,它的使用情况听从皇帝的安排。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在历史的洪河里不仅仅会发展自身的文化,它也会吸收外来文化,而佛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文化并不属于中国本土发源的文化,而是从隔壁的古印度流传而来,不过经过上千年的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化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说这佛教文化怎么流传到中国的,可就得从汉明帝的一个梦说起。

  话说有一天,汉明帝在午睡的时候忽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一位浑身散发金光、眉目慈祥的人,而且这个人还飞,这勾起了汉明帝的好奇心,因为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会飞的人。醒来后,汉明帝一直对这个梦念念不忘,于是召集大臣询问,最后有一位大臣的回答让他非常感兴趣,那位大臣说:“殿下啊,你梦到的或许是西方的神明。”

  对于这个回答,汉明帝也觉得有些许道理,他觉得自己与这位西方神明非常的有缘分,于是派遣了十几个人去往天竺,求取佛法。在经过使者团的努力,他们最终成功的邀请到了天竺两位非常有名的高僧随着他们回到中国,这两位高僧骑着白马,随行的物品中带着梵文佛经和佛像,最终在公元前67年,一行人回到了洛阳。

  这就是有名的“汉明有梦,白马西来”故事,也被当做佛教最早进入中国的起源之一。邀请到了高僧,自然就要给他们安排住的地方,而那时候两位僧人就被安排在了相当于“外交部”的鸿胪寺,让他们在这个地方传授佛法。

  但是作为礼仪之邦,怎么能让客人长期与其他官员一起居住呢?先不说其他官员会不会打扰到两位僧人,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汉明帝想要将这两位僧人长期的留在中国,传播佛家文化,这样一来就需重新给他们重新安排新的住址了。

  关于住的地方,汉明帝有着自己的考量,这个不仅需要满足僧人的日常出行,还必须满足僧人研习传教的需求。基于这些考量,汉明帝最终决定仿照“寺”的规模,修建一座全新的僧院供他们使用。

  这座新修建的庭院就是后来的白马寺。

  白马寺的修建,标志着中国建筑里的“寺”不再单单指官员办公的地方,而又多了一层含义,“寺”也开始指佛教的活动场所,传播佛教文化的地方。这时候的“寺”有了两层意思,即官员的办公场所和佛教的活动场所,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寺”的含义不再有两层意思,开始渐渐成为佛教之地的专有名词的呢?

  其实“寺”的第一层含义是渐渐消失的,直到隋唐之后,寺才开始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比如说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提到的“寺”,这时候的意思已经不再代指皇家机构,而是指佛教场所。到了现代,寺的含义已经没有皇家机构的概念,已经完全成为了佛教文化宣传和供人祈愿的场所。

  “庙”的含义

  虽然很多人都会“寺庙”“寺庙”的念着,但是事实上“庙”的出现可比“寺”要早得多。关于庙,其实很多时候庙又被称为“寺庙”,在《说文解字》里关于“庙”的注释是这样的:“庙者,尊先祖儿也”。从这个注释来看,庙的意思其实是祭奠供奉先祖神明的地方。

  但是其实庙不光供奉祖先,早在商朝时,就已经有了庙号的出现。而后在封建王朝时期,历朝皇帝在薨逝后,也会有一个“庙号”,比如说唐朝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明朝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

  庙的供奉对象也不局限于皇家天子,这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可见庙的建造也可以根据等级制度来进行,有官爵俸禄的人也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建庙。

  到了汉朝的时候,庙的意思也有了延伸。

  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并不是特别的超前,在面对很多不知道如何解释的现象,古代的人就会将其归为所谓的神明,这也是古代的人对未知事物保持敬畏的一种方式。这时候的“庙”又多了一层“祭祀鬼神”的意思,古代封建迷信的人很多,他们坚信人在死后有轮回、或者有神庇佑自己,所以就修建了很多的庙宇,不仅仅是供奉祖先,还会用来供奉神明。

  庙的供奉对象非常多样化,除了会供奉比如说“女娲”、“龙王”、“山神”这类神明,对于当时候有着极大贡献的人也会成为供奉对象,享受着香火的供奉和拥有自己的信徒,比如说“关羽庙”、“夫子庙”、“ 岳飞庙”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250570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lvyouxia.net/zhishi/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