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河南一名大学生脑出血去世一事引发关注。急救无小事。如果因为错过最佳救援时间而造成遗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那么,当自己的身体处于危险中,呼叫人员以及120对接人员,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沟通,以便于调度员及时作出判断,快速出车?接线人员在面临信息不清晰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社会层面对于急救工作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呼救者:记住时间、地点、情形三个原则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王立祥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对于呼叫人员/被救治者来说,在拨打120热线时应该呈现三方面内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形。就是准确的告诉接线员,你/患者是什么时间开始出现了何种症状,具体在什么位置,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周围有什么紧急情况等。
据北京卫健委官网2021年8月发布的健康知识“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显示,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清晰、迅速地与调度员沟通非常重要。首先,应保持冷静,听从调度员指令。第二,提供详细、准确地址,说清呼救原因、伤情、年龄、性别。第三,留下电话,保持畅通,以便指导自救。第四,对于火灾、塌方、触电等情况,需说明受伤人数、事件程度等情况。第五,对于陌生的环境,可观察周围标志性建筑,为救护车提供参照。
施救/调度方:生命至上,急救先行
从施救方来说,需要把握三个原则。王立祥认为,以接线人员为例,首先要本着“生命至上”“急救先行”的原则和导向。接线员的工作量很大,在120呼救中也确实出现过一些无效“呼救信息”,这就可能使接线人员产生职业倦怠。但是生命高于一切,在呼救人表述不清晰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急救先行”。
第二,接线员要做到技术过硬。接线员的岗位非常重要,应该能够根据呼叫人呈现的情形做出精准判断,部分情况下还需要根据现场情形进行在线指导救援,其实接线员有点类似于“全科医生”,王立祥介绍,这就需要接线员是医学相关专业人员或经过相应的医学训练。
社会层面:加强全民教育,将信息化、现代化融合到急救中
关于120紧急救援工作,除了被救人员、救援人员,还需要社会层面的重视。王立祥建议,社会层面,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化、现代化融合到急救工作中。
比如,将5G+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院前院外急救工作,以国家工信部、卫健委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组织等共同建设的“5G+急救平安站系统实施方案”为例,该平安站不仅提供“急救物资24小时取用”,还有急救“一键多方联动报警”、音视频远程指导救援功能。通过生命急救平安智慧平台,实现数字化驱动医疗协同;通过人联通、物联通、网联通,达到快发现、快指挥、快响应,从而提升指挥效率和急救效率。
另外,社会层面上的各种相关协会、组织等,应该在平时多进行常识性的急救知识宣传,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培养公众自救能力。
相关推荐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