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5 19:54 编辑:刘倩 来源:旅行侠 次
安徽大山里最后的匈奴部落,风俗神秘奇特已传67世!我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碰撞的交流史。之前我们介绍了扬州的波斯村,村民们高鼻深目,与汉人的外貌迥然不同。无独有偶,在安徽皖南池州东至县的深山峡谷之中,也有一个村落,村里生活着170多户、近700名匈奴后裔,因此被称为“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这里,便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南溪古寨。
因绝大多数村民都姓金,这个过去名为金家村的小小村落,长期以来隐藏在皖南的群山环抱之中。直到2004年此地的乡级公路开通,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才缓缓揭下神秘的面纱。封闭的地形良好保留了原生态的乡村风貌,使得村庄如同现实中的“桃花源”。专家来此考证后,发现这并不是一座寻常的皖南古村。
原来,根据村里珍藏的金氏族谱显示,村民们的祖先来自蒙古大漠,是匈奴最大部落休屠王之子金日磾的后裔。汉武帝时期匈奴休屠王战败归汉后,被皇帝赐姓“金”并在关中居住。直到唐末金氏祖先金侨公为避黄巢之乱,选中南溪,从徽州黄灯(今屯溪)迁居而来。在此筑寨定居,至今已传67世、1140多年。于是,塞外的游牧文化和江南的农耕文明,在此兼容并蓄,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南溪古寨。
南溪古镇距离东至县城30多公里,三面环山。进入南溪古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口的古樟树,树下有一座单孔石拱小桥,古朴典雅,名为会源桥;另有另外两座相同的桥,为寨子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被当地人称为“进村三把锁”。
整个村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鸡犬相闻。一条S形溪流穿村而过,小桥流水连接着99巷,88沟。形成八卦迷宫,弄弄相通,沟沟相连。第一次来的人,往往都会迷失其中。“三把锁”与“八卦阵”,都是金家村的祖先在建村之初,为保护村庄安全而设立的。
村里的民居多为徽州建筑样式,随着近几年村落的开发,添了几座略显格格不入的新房;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粗看之下,这里与周边的村落并无不同。都是细究起来,村里除了之前所说的布局特殊,房屋也有奇特之处。元代的碉堡、明代的大成祠都保留有匈奴民族的烙印,是游人们到访南溪古寨,必会参观的两处古建筑。
建于明朝的大成祠是金氏宗祠,前后三进,已修复完毕。与汉族人的祠堂不同的是,祠堂屋梁上雕刻成了弓箭的造型,堂内99根柱子和石墩上都能看到蓝天、白云、骑射、草原毡帐等游牧民族纹饰,仍保留着匈奴的特征。
祠堂正面墙上挂着匈奴祖先的画像,他们与汉人不仅面貌有异,衣着服饰也显然不同。而从村里的老人长相来看,同样也是个子不高,颧骨突出,鼻翼较宽,两眼炯炯有神,与先人画像十分相似。
祠堂里,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有当地妇女表演特色舞蹈。舞蹈来自老族长的面授,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舞者的服装也是根据蒙古族服装式样加工的,异域风情浓郁。不仅如此,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多与汉人不同,比如崇武力、祭祀坐南朝北,同姓不通婚等习俗。村里将匈奴文化视为特色的文化财富,为了传承匈奴语言、匈奴歌舞,还设立了正式挂牌的非遗传习基地。
村南有一座始建于元末的碉堡,又称匈奴城堡,为南溪古寨独有。房屋墙壁所成夹角并非汉族常用的直角.而是锐角;据说这是象征打猎用的箭头,展示先民们骁勇善战的性格。箭头所指的方向正是西北方,也代表了金氏后人对故地的思念。墙壁上还有众多洞孔,大一点的是瞭望孔,小一点的是射箭孔,符合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传统。在战乱年间,金家族人生活的村落,曾保护了许多流离失所的人。
南溪古寨通公路之后,村里成了旅游景点,村民们也依靠兴办民宿、农家乐,改善了生活。凭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南溪古寨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12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隐于江南大地上的匈奴密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来此解读。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南溪村
(严正申明:未经授权,转载请注明本站出处链接,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近日有不法网站严重侵犯本站权益,已走法律程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标签
热点旅游资讯
最新旅游资讯
攻略景点特产资讯
猜你喜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旅行侠立场。